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

設計的力量 (The Power of Design) - 美感經濟 與 風格社會 的對話


從 IDEO 到 McKinsey 的觀察: 設計的力量,挑戰管理權威
Posted on 五月 14th, 2008 由 Han
「設計的力量 (The Power of Design)是眾多關於IDEO的報導(吹捧)中,最能夠詮釋 IDEO 的崛起。而這股設計的力量有多大 ? 沒多大,只是大到能夠和諮詢界的龍頭麥肯錫(McKinsey),在創新的專業領域相抗衡。

雖然美學領域的工作者,可能對McKinsey 十分陌生,但經理人能夠了解,拿IDEO和McKinsey相比擬,是對設計與美學專業的肯定(雖然美學並不需要世俗的標準來評斷),因為這可是眾多常春藤名校MBA,最想進,卻不一定進得了的公司(得不到的,永遠最美)。

而就傳統「設計」與「諮詢」業的專業養成歷程來看,彷彿就像是一場校園M型社會大戰,在職場的延續。在過去金字塔頂端的,功課最好的,來台大,去美國,進諮詢,然後就等著到業界當總經理了。而在底層的,可能去念復興美工、出國念設計,然後進設計公司。而這兩個看似無交集的專業領域,及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社群,現在卻成了競爭對手。

如果 IDEO 代表感性,那 McKinsey 一定被視為理性,如果IDEO能夠替美學發聲的話,而McKinsey就是管理的代言人。而是什麼樣子的產業巨變,讓以感性美學及理性管理的兩家企業,在創新領域頻頻交手 ?

從實務面來看,IDEO與 McKinsey 各自的強項為何? 為何都可以提供世界的創新服務,「麥肯錫專長在於企業組織架構,而 IDEO 則擅長幫助企業設計新服務。」,這是數位時代訪談 Bill Moggridge 後,所提出的看法。

若趨勢的角度來看這股「設計的力量」,用詹偉雄的語言來說,叫「美學經濟」,以劉維公的觀點來看,叫「風格社會」,而陳其南的詮釋,則是「文化創意產業」,而用Core77的說法,叫「Design 2.0」,也就是設計不再被局限於有形的產品,而是一種的策略思考。

我想 Bruce Nussbaum的這一篇「設計的力量」文章,有一定的影響力與公信力。做為Business Week的編輯與專欄作家,卻能夠被ID Magazine 評為2005年最有影響力的設計人之一。目前,IDEO仍把這篇文章,置於官方網站明顯之處,雖然離報導時間己有4年之久。

如果你仍覺得,設計的方法與思考,從美學到管理,由產品到策略的轉變,只是Core 77 + BW歌功頌德的觀點。 那麼創新名校 Berkeley Hass School of Business 的一項人事,能夠說服你IDEO的創新十方法是管用的,IDEO的總經理Tom Kelley ( 即「決定未來的十種人」的作者) 被請去Berkeley擔任第一位的Executive Fellow,希望借重他的「設計思考(Design Thinking)」,幫助Hass商學院「用創新領導(Leading Through Innovation)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