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

通用設計部落格



相關文章







  去日本參訪的那幾天,每到一個新地方,廁所幾乎是我們必看的重點。因為廁所是「所有人」都需使用的設備,當然得朝「通用設計」努力囉!
  一個讓身障者可以使用的廁所,在所有設備設置的高度都要有所考量,包括馬桶周圍的扶桿和洗手台等,都要讓輪椅使用者伸手可及,且馬桶旁的扶桿應是活動式的,可方便輪椅使用者的輪椅進出;而且身障者可能會有清潔身體的需要,還可附設淋浴設備。
 
  而在豐田通用設計陳列館中身障者可使用的廁所,不僅有考量到輪椅使用者的需求,也有為視障者著想,在門外設有以點字方式說明廁所內部設備的位置圖;靜岡縣立綜合醫院裡的廁所也刻意將外觀標示放大,並突出於牆面,讓人遠遠就可以發現廁所,對弱視者來說,也較為容易看見。
 

創新 + 美學 = IDEO



「創新」和「美學」應該是當代所有創意人與經理人共同關注的一對詞組,也是最能夠詮釋IDEO的兩個詞組。
IDEO 是一家令人覺得即陌生又熟悉的公司,她是一家私人的公司,我們並無得知其財務與營運狀況,更買不到股票,從經理人善用的企管資料庫或金融機構的研究,也無法深入了解這間公司,IDEO 離我們很遙遠。
但IDEO也是設計業界最擅長宣傳的公司,從 ABC Nightline 的電視節目,到 Business Week等主流的商業雜誌等,都可以見到大篇幅的報導。IDEO 同時又積極出版書籍,宣傳IDEO的方法與設計思考 (如「IDEA物語」與「決定未來的十種人」二書),積極參與設計與商業社群(如最近三年的世界經濟論壇 WEF 等),在此,IDEO 又讓我們覺得很熟悉。
IDEO 服務的對象,雖然都是以世界級的客戶為主,但其名號卻時常被忽略,因為在本質上,IDEO的任務是替人做嫁衣,彰顯客戶與其產品服務,我們可以很容易親身體驗到 BOAPRADA 與 BMW的產品與服務,但卻感受不到IDEO的存在,即便這些企業都曾是IDEO的客戶。
除了談IDEO 的兩本專書外,IDEO常現身的創新企業排行榜與設計獎項,是了解IDEO創新與美學,最簡單的辨法。
IDEO也是BW創新排行榜的常客,在最近 Fast Company 的 「The World’s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排行榜中,名列第5名的IDEO,列在 Google、Apple、facebook與GE之後,IDEO的創新,和Google與GE等公司,一樣擲地有聲(相信IDEO是前五名裡,你最陌生的企業)。在2006年的 Business Week「Top 100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Ranking排行榜中,IDEO(No.15) 比BMW(16)、Amazon(21)、Cisco(28) 及時尚的Zara(59)還要創新。
創意人或許還是比較習慣地把重心放在國際設計獎上,或許是覺得商業雜誌過於造神與市場化(你看過天下/遠見指者大老闆的鼻子嗎? )。如果我們都同意設計獎 ( 如三大的iF, reddot 與IDEA) 能夠評斷企業的美力,IDEO 將會是美學的代名詞。拿 2007年的 IDEA獎來看, IDEO 是當年的最大嬴家,一口氣拿了11座獎項,包括 4金、1銀、2銅 與4座Catalyst 獎 (一個肯定設計作品的市場與社會貢獻的獎項),這應該是史無前例的氣魄。而IDEO在IDEA競賽史上所得的總獎項,我想還沒有一家設計公司可以超越。
稱 IDEO 是一家設計公司,不如說是一家設計顧問公司,因為「設計」一語,讓人直接聯想到產品或平面的設計,加上了「顧問」二字,反而更能精準地描述IDEO的業務內容與方法論,IDEO能提供的,不只是設計的產品,而是設計的服務,用「設計思考」協助企業「解決問題」,從產品到組織與策略。IDEO代表著一股「設計的力量」,逐漸能夠與傳統的顧問業抗衡,如 McKinsey, BCG 與 Bain等。與McKinsey比擬,我想是對IDEO最好的恭維,或許創意人對McKinsey比較陌生,而無法了解此比喻,但我相信經理人可以領會,且心有戚戚焉。
E-Mail 訂閱 創新 + 美學 的文章 !


IDEO系列文章: IDEO 是最能夠詮釋美感經濟時代的企業。IDEO的崛起,代表一股以創新和美學為基礎的「設計的力量」。這股足力量,足以和諮詢業權威麥肯錫(McKinsey)相抗衡…
IDEO系列: 創新 + 美學 = IDEOIDEO系列: 從 IDEO 到 McKinsey 的觀察: 設計的力量,挑戰管理權威

設計的力量 (The Power of Design) - 美感經濟 與 風格社會 的對話


從 IDEO 到 McKinsey 的觀察: 設計的力量,挑戰管理權威
Posted on 五月 14th, 2008 由 Han
「設計的力量 (The Power of Design)是眾多關於IDEO的報導(吹捧)中,最能夠詮釋 IDEO 的崛起。而這股設計的力量有多大 ? 沒多大,只是大到能夠和諮詢界的龍頭麥肯錫(McKinsey),在創新的專業領域相抗衡。

雖然美學領域的工作者,可能對McKinsey 十分陌生,但經理人能夠了解,拿IDEO和McKinsey相比擬,是對設計與美學專業的肯定(雖然美學並不需要世俗的標準來評斷),因為這可是眾多常春藤名校MBA,最想進,卻不一定進得了的公司(得不到的,永遠最美)。

而就傳統「設計」與「諮詢」業的專業養成歷程來看,彷彿就像是一場校園M型社會大戰,在職場的延續。在過去金字塔頂端的,功課最好的,來台大,去美國,進諮詢,然後就等著到業界當總經理了。而在底層的,可能去念復興美工、出國念設計,然後進設計公司。而這兩個看似無交集的專業領域,及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社群,現在卻成了競爭對手。

如果 IDEO 代表感性,那 McKinsey 一定被視為理性,如果IDEO能夠替美學發聲的話,而McKinsey就是管理的代言人。而是什麼樣子的產業巨變,讓以感性美學及理性管理的兩家企業,在創新領域頻頻交手 ?

從實務面來看,IDEO與 McKinsey 各自的強項為何? 為何都可以提供世界的創新服務,「麥肯錫專長在於企業組織架構,而 IDEO 則擅長幫助企業設計新服務。」,這是數位時代訪談 Bill Moggridge 後,所提出的看法。

若趨勢的角度來看這股「設計的力量」,用詹偉雄的語言來說,叫「美學經濟」,以劉維公的觀點來看,叫「風格社會」,而陳其南的詮釋,則是「文化創意產業」,而用Core77的說法,叫「Design 2.0」,也就是設計不再被局限於有形的產品,而是一種的策略思考。

我想 Bruce Nussbaum的這一篇「設計的力量」文章,有一定的影響力與公信力。做為Business Week的編輯與專欄作家,卻能夠被ID Magazine 評為2005年最有影響力的設計人之一。目前,IDEO仍把這篇文章,置於官方網站明顯之處,雖然離報導時間己有4年之久。

如果你仍覺得,設計的方法與思考,從美學到管理,由產品到策略的轉變,只是Core 77 + BW歌功頌德的觀點。 那麼創新名校 Berkeley Hass School of Business 的一項人事,能夠說服你IDEO的創新十方法是管用的,IDEO的總經理Tom Kelley ( 即「決定未來的十種人」的作者) 被請去Berkeley擔任第一位的Executive Fellow,希望借重他的「設計思考(Design Thinking)」,幫助Hass商學院「用創新領導(Leading Through Innovation)」。

向賈伯斯 (Steve Jobs) 學十個溝通密技 @ We ADers ::PIXNET 痞客邦::